12月15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透露,2024年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过6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调度运用持续增强。
长时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市场前景广阔。通常来说,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4小时、寿命不低于20年的储能技术为长时储能。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电力系统的转型,长时储能的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电网调峰等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长时储能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探索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其中,熔盐储热、液流电池、绿色燃料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成为长时储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如熔盐储热已在火电灵活性改造、光热发电等场景实现应用;液流电池步入GW级时代并进入商业化发展新阶段;绿色甲醇燃料在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得到应用,并在工业和交通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
长时储能发展前景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目前,长时储能领域技术路线众多、各有优劣。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3.048GW/58.156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70.72%,容量规模同比增长100.14%,总投资超1280亿元。
从技术路线看,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21.48GW/51.05GWh,功率占比93.2%,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新增并网0.66GW/3.9GWh,功率占比2.86%,排名第二。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新增并网321.9MW/1287.62MWh,功率占比1.4%,排名第三。“上述数据表明,目前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向商业化阶段过渡期,渗透率相对较低。不过谁将成为未来的绝对主流路线,现在还没有定论。”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表示。
宋清辉认为,以全钒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与其他长时储能路线相比,兼具应用场景、时间尺度及经济性优势。因其选址灵活、占地面积较小、建设周期短,可满足风光装机高增长需求,在表后储能市场同样具备应用潜力。
与此同时,一些锂电企业也在抢占长时储能这一蓝海市场。赣锋锂业就表示,公司看好未来长时储能市场,正准备布局大容量大电芯电池。
林先平认为,大电芯因为体积能量密度高,储存容量大,适合大型储能电站场景。因此,在长时储能领域,大电芯技术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多家企业都在竞相研发和推广大电芯技术。
面对长时储能商用化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林先平表示,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电池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证电池的生产和供应;再次,需要考虑电池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以及运行安全问题;最后,需要与电网、电力公司等合作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内容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