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淘汰赛”加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出海”谋增量

2024年接近尾声,在这一年,由于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下游车企“价格战”向上传导,动力电池行业“内卷”持续升级,产能加速出清。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也在寻求破局之道。近期,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先后宣布,在海外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速“出海”寻求业务突破口,产能本地化成为破“内卷”的方式之一。

12月13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两个投建项目为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均在海外,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25.14亿欧元,约为191.47亿元人民币。此举将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公司客户和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进程。

12月11日,宁德时代也宣布,将在西班牙建设电池工厂,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0.38亿欧元,年产动力电池可达50GWh。

此外,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设备进场仪式12月14日举行。马来西亚工厂暨亿纬锂能第五十三工厂,主要生产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用圆柱电池,可实现圆柱电池年产6.8亿只。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将成为亿纬锂能海外第一个实现量产交付的工厂,进一步辐射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市场。

整体来看,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与之相伴的是,动力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占率不断提高。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5%,达到约686.7GWh。其中,在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仍然占据六席。宁德时代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6.8%,龙头地位依旧稳固。

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总市占率进一步扩大,已超过65%,而来自韩系、日系的动力电池厂商份额在缩水。
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产业链完整度上。这些优势使得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不过,动力电池厂商如何在海外进一步扎根,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技术创新仍是坚守的核心。”珠海黑崎资本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其次,本地化运营和合作是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策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再次,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也是必要的,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同时也能规避一些贸易壁垒。最后,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也不可忽视,通过提升品牌影响力,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下滑和行业“内卷”,动力电池产业链“价格战”凶猛。

据全球知名投行高盛集团预测,动力电池的平均价格已经从2022年153美元/kWh下降到2023年的149美元/kWh,预计到2024年底将降至111美元/kWh。

动力电池行业正经历着新一轮产业“淘汰赛”。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预测,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明后年仍将是加速淘汰的阶段。

“近些年国内的扩张除了技术进步外,主要还是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但这种竞争力很难长久持续。”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预测,从目前到明年上半年的时间段,行业会淘汰掉一些企业,明年下半年行业“内卷”的局面可能会有所好转。

相关人士预计,锂电产业链价格将在2025年一季度触底,之后回升,“明年转好,后年更好”。此外,行业内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会继续扩产,第三梯队企业恐离场。

据国信证券相关分析师预测,到2027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476GWh。储能市场方面,全球融资成本后续或稳步下降,有望助推储能需求释放,预计2027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有望达到381GWh。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布局已是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完成的战略版图。

内容来源:证券日报